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漫修东吴学术论坛第102讲:何勤华教授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几点思考”

发布者:范茜发布时间:2024-11-06浏览次数:10

2024年11月1日下午四点,“漫修东吴学术论坛第102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几点思考”,于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麻豆东吴大讲堂如期举办。

何勤华老师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出版《西方法学史》、《中国法学史》(三卷本)、《法律文明的起源》等120余部专著与合著,在法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两次留学日本东京大学,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称号。本次讲座由王健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方新军老师主持,何勤华老师主讲,蔡晓荣老师、卢然老师、栾兆星老师参与会谈。

讲座伊始,主讲人何勤华老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要求,由此引出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它有何价值?在当下我们应当如何传承?针对这些问题,何勤华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与阐释。

在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与本质之后,何勤华老师从五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其深远价值及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分别是:成文法典传统、律条注疏与律学、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尊老爱幼恤废怜疾的人伦思想、无讼的法律传统。

首先,就成文法典传统而言,中国古代的成文法典在形式上已经展现出了高超的立法技术,同时在内容上比较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力求实质正义的实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法典早已开始吸纳彼时法律学说中的精髓,作为其内在的精神。传统中国的成文法典这一形式,不仅与大陆法系的传统相契合,还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谈及律条注疏,何勤华老师指出以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律答问》为开篇,传统中国的律注学在阐释法理和解释律文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水平不逊色于西方。我们有必要将这一传统与西方的法律解释学相结合,推动当代法律解释学的发展。

再者,中国传统法律中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值得我们深思。何勤华老师以云梦秦简和《唐律疏议》中的规定为例,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深层次法理念。这一理念在当代中国的环境保护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尊老爱幼恤废怜疾”的法律理念在中国的古今法律中都有所体现。这种传统中国人伦思想的法律表达,即使在当代也依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最后,“无讼”作为注重调解与和谐的东方精神的体现,该法律传统对当代调解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有助于推动道德与法治的深度结合,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讲座尾声,何勤华老师提出了实现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现代化的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将外部经验与本土资源相结合,二是实现中国当代社会问题处理的法治化。他希望通过这两条路径,让古老的法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随着何勤华老师讲解的结束,讲座进入与谈环节。第一位与谈人方新军老师,将视角转向西方的法律传统,凭借深厚的外法史学识,对何勤华老师所阐述的五个维度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评析。第二位与谈人蔡晓荣老师以历史视野,剖析了近代以来中国在法治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与探索,以何勤华老师提出的五个维度为基础,进一步阐释了传统中国法律的当代价值。第叁位与谈人卢然老师为何勤华老师的讲座提供了背景信息的补充,他强调我们不应忽视传统中国立法与实践的鸿沟,且中国当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多受到日本和苏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我们当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并非旨在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以指导当代的法律实践。第四位与谈人栾兆星老师分享了他听完讲座后的深刻感想,他高度评价了何勤华老师的讲座,认为其不仅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还巧妙地融入了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视野,使讲座内容既具有深度又富有广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紧接着进入了同学提问的互动环节,何勤华老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逐一细致回答了叁位同学的提问。在回答过程中,他将传统与当代相结合,展现了其卓越的学术智慧和对法律问题的深刻洞察。


本次干货满满的讲座至此落下帷幕,在这两个小时的学术交流中,同学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学术指导,更感受到了何勤华老师对于学术探索的热情与执着,激发了大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文稿:邓怡宁,审核:卢然)